湛江港主要港區位于雷州半島東北部,東臨南海,南望海南島,北大西南,為中國大西南和華南西部地區貨物進出口的主要通道,湛江港是中國沿海十大港口之一。
雷州半島位于廣東省西南、南海北部;北倚嶺南丘陵,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望,西瀕北部灣,是中國第三大半島。南北長140余千米,東西寬50千米~60千米,總面積0.8萬余平方千米。海岸線長1000余千米。岸線曲折,港灣眾多,東部為溺谷海岸,南部屬火山海岸,西部多海階地和溺谷灣。主要港灣有湛江港、雷州灣、角尾灣、流沙灣等。半島東岸海域多礁石、淺灘,分布有30多個島嶼,較大的有硇洲島、東海島、南三島、特呈島和東頭山島。
湛江港主要有雷州半島東北部的吳川港區和湛江港灣內港區、南部的徐聞港區、西南部的雷州港區和西北部的廉江港區、遂溪港區。湛江港灣內港區又分為調順島港區、霞海港區、霞山港區、寶滿港區、東海島港區、南三島港區和坡頭港區。徐聞港區分為海安作業區、荔枝灣作業區和粵海鐵路輪渡北港作業區。雷州港區主要包括流沙港。
湛江港灣內港區位于湛江港灣內,其沿湛江水道分布有7個港區,東距香港255海里,距廣州港黃埔港區291海里,南至海口107海里,至新加坡1330海里。
湛江港灣內港區入口介于南三島和東海島之間港身曲折狹長,有硇洲島、東海島、南三島、特呈島為屏障,避風條件良好。港口面積264.9平方千米,其中水域面積157.9平方千米。港內水域寬闊水深浪靜。港內碼頭、錨地眾多,港口設施完善,航行和停泊條件良好,水深超過10米等深線的海域面積達16.3平方千米,港灣內自然岸線長達247千米,目前已使用岸線29.15千米,占總數的1.8%;深水岸線長達67千米,東海島6.5千米的深水岸線大部分自然水深達26米~42米,適于建設大型原油碼頭和干散貨碼頭;灣內港區可停靠30萬噸級以上大型船舶。航道在潮流沖刷下長期處于增深加寬狀態,航道已浚深到可通航30萬噸級大型船舶的深水航道。
該港區水域范圍由以下各點連線與岸線圍合而成。東邊界線由硇洲島東端的海頭公(20°55'59"N、110°38'02"E)至1號燈船(20°55'59"N、11°40'32"E)折向北,經點21°05'59"N、110°40'32"E折向西,至南三島南端(21°05'59"N、110°34'32"E);西邊界線由硇洲島西南方的南角沙咀,經硇洲水道2號燈浮(20°52'53"N、110°31'38"E)至東海島的東南端(20°55'32"N、110°30'32"E);北邊以五里山港的新村沙咀所在(21°20'59"N)緯度線為界。
湛江港灣內港區分布有調順島、霞海、霞山、寶滿、東海島、南三島和坡頭共7個港區。調順島港區位于湛江市北端調順島的東側,霞海港區位于湛江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沿岸,霞山港區位于湛江市霞山區的東南岸,寶滿港區位于霞山港區之南,坡頭港區位于湛江市坡頭區的西岸,與霞海港區隔海相望,南三島港區位于南三島的北岸,東海島港區位于東海島的北部和東頭山島。其中,霞海港區生產性泊位已大部停運,僅有救助碼頭和海關碼頭尚有船舶停靠。
湛江港(集團)股份有限公司是湛江港最大的公共碼頭營運商,前身為湛江港務局,于2004年改制,2007年經整體改制成為股份制企業。
徐聞港區位于瓊州海峽的北岸,包括海安作業區、荔枝灣作業區和粵海鐵路輪渡北港作業區。
海安作業區又名為海安港,地處雷州半島南端的海安灣內,介于排尾角與三塘角之間,北上可直貫大陸,南隔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的海口港隔海相望。是大陸通往海南島距離最近的跳板和交通樞組。
海安港港口朝南,港首有一小溪注入。周圍陸地為起伏不大的丘陵地,東側有紅坎嶺、排尾角,西側有三塘角形成左右屏障,港南側西岸建有新舊防波堤2條,新防波堤長240米。舊防波堤內側及新舊防波堤之間均為港池,可擋住海濤風浪,水深浪靜。舊防波堤內側港池狹窄,淤積嚴重,港外有攔門淺灘,船舶機動不便。
海安港現已發展成為大陸與海南島旅客、車輛、貨物過往的主要通道,成為廣東全省沿海客運任務量最大的一個港口。對開發建設海南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。
荔枝灣作業區位于海安西方約2海里處,港池周邊建有防波堤,現建有4個千噸級泊位。
粵海鐵路輪渡北港作業區位于雷州半島最南端的炮臺角附近,港池南側和西側有防波堤,建有3個泊位,最大靠泊能力為2萬噸級,是粵海鐵路火車輪渡的專用港。
雷州港區僅包括流沙港,位于雷州半島西岸的流沙灣內,屬于雷州市管轄,西距越南海防港200海里,北距潿洲島62海里、北海港94海里,東南距海口港45海里,是雷州半島西部天然深水港口和船舶避風錨地。
該港區水域以石馬角與流沙碼頭西端連線為界,以西為外港,以東為內港。外港包括流沙灣內水域,南、北兩岸為起伏不大的丘陵地,水域寬闊,水深5米以上,航行方便;內港水域狹長而曲折,入口處的石馬角與流沙角向航道突出,南北夾峙,形成天然入口屏障,進港航道寬200米以上,水深5米~25米,為中、小型船舶良好避風錨地,助航設備較完善。
湛江自清道光年間(公元1821年-1851年)逐漸形成港口。1921年法國殖民者在霞山建突堤式機橋碼頭(334.7米)及堤岸式碼頭(232.7米)并設立船舶停泊所。新中國成立后,黨和政府極其重視港口建設,1954年底正式建港筑路,次年7月與湛江港配套建設的黎湛鐵路全線開通,1956年5月1日湛江港務局第一區建成投產。1958年7月建成第二作業區,成為當時華南最大的石油中轉基地。1970年5月建成第三作業區。1993年6月建成第五作業區。作為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海港,經過60余年不斷建設,已發展成為功能齊全、設備先進的綜合性現代化大型港口。至2014年,湛江港共有生產性泊位146個,泊位長15542米,最大泊位噸級為30萬噸,可承擔集裝箱、件雜貨、散貨、重大件、危險品、石油、液體化工等百余種貨物的裝卸、儲存、轉運等。2014年全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.0238億噸,比上年增長2232萬噸,集裝箱吞吐量完成58,1萬標準箱,滾裝汽車吞吐量完成204萬輛,旅客1303萬人次,比上年增長68萬人次,增長5.49%。湛江港灣內港區目前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,每年到港船舶2200多艘次。中轉的大宗物資有:進口原油、金屬礦石、鋼鐵、化肥和糧食,出口木材、非金屬礦石和水泥等。
湛江港有廣湛鐵路、粵海鐵路和黎湛線,連通湘桂、桂、湘黔、南昆、川黔、枝柳等全國鐵路干線網。公路有325、207國道與G15、G75高速公路通過,并與本省、市公路網連通。有支持飛機全天候起降的機場,現己開通至香港、北京、廣州、深圳、昆明、貴陽、成都、海口、三亞等20個大中城市航班。海、陸、空交通運輸非常方便,集、疏、運暢通,為湛江港發展創造了外部交通條件。
湛江港的直接經濟腹地包括云南、貴州、四川、廣西、湘西及粵西地區,間接中轉腹地主要為海南省。腹地內物產資源十分豐富,礦藏儲量大,開采容易。腹地通過湛江港中轉的大宗物資主要有:煤炭、石油、金屬礦石、鋼鐵、水泥、非金屬礦石、化肥和糧食等。